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可見,文化,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無與倫比的作用,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努力推動文化復興,著力構筑中華文化的國際感召力、影響力和塑造力。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之要。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只要文化在,這個民族就不會失去希望。文化是什么?這是令無數學者窮盡一生而無法給出準確定義的東西,據說,關于文化的定義不下幾百種。有人說,文化是人類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總和,換言之,一切都是文化;有人說,文化是人們的生活樣式,也就是人們的活法。如果從形而上的角度來認知文化,我想,文化是自遠古而來而又奔騰不息流尚未來的河,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精神臍帶和精神TND,文化是人類的第二個太陽!如此看來,文化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一個地區(qū)、一個人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只有文化的全面復興,才有可能實現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文化的崛起才是真正的崛起。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之基。文化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文化力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復興崛起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源頭,也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是否真正崛起的重要標尺??v觀人類發(fā)展史,我們不難發(fā)現,一部文明演進史,就是一部文化發(fā)展史,世界上每一次政治、經濟、軍事格局的調整,力量對比的削長,主導權的切換,本質上是文化主導權的切換。其實,對于文化思想的這種“殺傷力”,我們的老祖宗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智慧地告訴后人:上兵伐謀,攻心為上,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之根。有人說,中華文化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斷裂而且至今仍在生生不息自我更新并深刻地影響著世界的文化樣式。是的,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獨具魅力,曾經長期居于世界主導地位,形成了足以匹敵西方文化的“漢文化圈”。中華傳統(tǒng)文化既能生生不息、代代相傳,必有其必然的歷史積淀、時代價值和實踐意義,文化自負要不得,文化自卑更不應該!其實,在傳統(tǒng)走進我們之前,我們早已走進了傳統(tǒng)。文化總是在存續(xù)基礎上遞進的,不忘本來,才能開創(chuàng)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勇于創(chuàng)新。文化的復興起始于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地基”,而只有文化復興才能支撐起民族復興的“大廈”。
文化復興是民族復興之必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經歷了狂飚式的發(fā)展,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瓴抛哌^的工業(yè)化、市場化、城鎮(zhèn)化之路,我們從一個既窮且弱的國家一躍而成為第二大世界經濟體,我們以一個崛起中大國的尊嚴站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讓掌聲響起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從未象今天這般接近!然而,有一句話說的非常正確:高大不等于強大,重量不等于力量!客觀地審視當下中國社會,我們面臨的矛盾前所未有的復雜,面對的外部環(huán)境前所未有嚴峻。如果從文化層面來探討,存在著三個劇烈的反差:一是經濟大國與文化軟實力的反差。
當今世界之競爭本質上是以文化軟實力為支撐的綜合國力的競爭,只有文化力才是久持的競爭力。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為曾經的文化輝煌而自信自豪,但同樣應當為當下世界文化話語權競爭中的守勢、劣勢而保持足夠的冷靜和警覺。
文化供給與文化訴求的反差。文化權是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也是生存權、發(fā)展權的重要體現和載體。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人的需求是由低到高依次不斷遞進的,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地越加關注文化的滿足和自我的發(fā)展。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文化的訴求爆發(fā)性增長。而面對“富而思文”“富而思樂”的需求,文化供給又是如何?顯然,還有相當的差距。
國民素質與中國形象的反差。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取決于殷實的國庫、堅固的城堡、華麗的設施,更取決于國民接受的教育及其文化的素養(yǎng)。很顯然,我們跑的太快,靈魂掉在了后面,我們跑的太遠,以至忘記了為什么出發(fā)。咱中國人給世界的印象是“不差錢”,他們一方面大把大把地賺著中國人出境游的“狂刷”,而另一方面卻在公然地污辱著中國人的形象,中國人到底惹誰了?如上,中華民族若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復興,中國要真正的強大,除了經濟、軍事、科技的強大,也許,文化的復興、文化的強大更為關鍵,也更為艱難。
文化的復興發(fā)展總是通過縱向的傳承和橫向的傳遞實現的,文化復興的基點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弘揚,在我們走進傳統(tǒng)之前,傳統(tǒng)早已走進我們。不忘本來,才能開創(chuàng)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勇于創(chuàng)新。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復興的背景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全面復興就有了特殊的意義,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復興之時,便是文化復興之日,唯有文化復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有不竭的精神動力!
1993年,著名詩人俞心焦在上海和杭州的大學里講學時,正式提出并致力于推動“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他認為這是一場人的全面復興的運動,是為中華民族肩負起社會正義與文化重建雙重使命的運動。同年7月,俞心焦在《星光》月刊上發(fā)表了《掀起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一文,引起王蒙等許多著名社會人士的回響。
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 ,提出全面復興傳統(tǒng)文化。
文藝復興是指發(fā)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到17世紀時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后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最先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于16世紀達到頂峰,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近代歐洲歷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在思想上,國人應該對傳統(tǒng)文化持著認同,愛護的態(tài)度,這是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基本原則
俞心焦于1995年末在廣東與友人一起創(chuàng)辦了季刊《工作》,為"中國文化復興運動"建立了一個橋頭堡。
1997年,浙江文聯文藝研究室的朱修陽先生,將93年至97年"中國文化復興運動"的代表性文獻匯集成書,書名就是《中國文化復興運動早期文獻匯編(1993~1997)》。《匯編》以《青春》97年10月特輯的形式出版。
《中國文化復興通訊》99年第1期──,執(zhí)行編輯自平博。連封面40頁的雜志質樸無華,但透露出浩然之氣和蓬勃的朝氣。開門見山的是成立宣言,宣告"中國文化復興聯合會"成立;隨后有組詩、文章、訪談、資料等;最后還宣布:將出版季刊《民間》和半年刊《中國文化與現代景況》。
先去讀讀唐詩宋詞,增加點文才,粗略了解一番琴棋書畫,多學點技能,遍尋身邊能人異士,虛心去學習,懷一顆敬畏之心,復興貴在堅持!
近年來,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不少相關題材的作品、節(jié)目成功“出圈”,吸粉無數。從河南衛(wèi)視的《唐宮夜宴》《中秋奇妙夜》到三星堆出土文物引發(fā)高度關注,從各地定期舉辦漢服文化節(jié)等國風活動再到各種文博文創(chuàng)產品成為網紅受人追捧,國風、國潮早已不再是小眾圈子的喜好,而已然成為大眾特別是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
當然,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出圈”只是一個開始,如何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復興走深、走實還需要更多的思考與探索。
文藝復興,復興了西方社會的藝術文化、社會階級、思想世界和人文精神。
1.文藝復興為歐洲文明帶來了來自希臘與羅馬的藝術文化,這包括音樂、文學、繪畫、雕塑和設計。文藝復興給這些領域帶來了新思想、新文化和新內涵。從事這些領域的工作者,感受到了藝術的新氣象。比如,文藝復興帶來的音樂作品,歡快而又充滿力量,摒棄了以往的嚴肅音樂的風格,給音樂界帶來了新的風氣。
2.文藝復興打破了西方長期的“君權神授”模式,創(chuàng)造性地開辟了民主選舉模式,任用有智慧、有才能、有體格、有靈魂的人士擔任一方之主。這樣能夠打破階級的固化,促進階級的正常上下流動。
3.文藝復興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人們不會受著宗教死板教義的約束,而是可以用錢財為自己增衣添物,追求屬于自己的美麗與優(yōu)雅。比如,女士不會再遵照教義去理短發(fā),用頭巾裹住頭發(fā),而是可以穿搭各種各樣的衣服,展現自身的魅力。這看似是穿衣風格的變革,實際上卻是人們思想的解放。
4.文藝復興,讓人們對于“我是誰,為了誰”這一人文哲學問題有了新思考、新認識。各種各樣的人文著作如雨后春筍般爭相出現,促進了人文精神的復興與發(fā)展,如《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大衛(wèi)》、《西斯廷圣母》等傳世藝術名作,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的,藝術品無論數量和種類都遠遠超過中世紀,也為藝術家社會地位和形象逐漸發(fā)生轉變的契機。
文化復興是指針對社會某一領域或整體文化遭受破壞、失落或衰退現象,通過重視傳統(tǒng)文化、鼓勵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挖掘歷史和文化價值等多種措施,進而恢復和發(fā)揚該領域或文化本身價值的過程。
文化復興重在重新尋找文化根源,重新評價文化價值,以期使文化更具生命力和活力,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文化復興也涉及到文化傳承的問題,老一輩的知識分子會傳承自己的文化記憶和歷史意識,以期使子孫后代能夠更好地繼承古人智慧和文化遺產。文化復興是一種回歸自然和原生態(tài)的文化現象,旨在保持并傳承自己的文化特色和獨特魅力,以期使文化更具影響力和傳播力,推動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文藝復興是資產階級打著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旗號,實質“復興”的是資產階級新文化。
文藝復興(Renaissance)是指發(fā)生在14世紀到16世紀的一場反映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
“文藝復興”的概念在14-16世紀時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學者所使用。當時的人們認為,文藝在希臘、羅馬古典時代曾高度繁榮,但在中世紀“黑暗時代”卻衰敗湮沒,直到14世紀后才獲得“再生”與“復興”,因此稱為“文藝復興”。文藝復興是西歐近代三大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與啟蒙運動)之一。
在14世紀城市經濟繁榮的意大利,最先出現了對天主教文化的反抗。當時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識分子,一方面極度厭惡天主教的神權地位極其虛偽的禁欲主義,另一方面由于沒有成熟的文化體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們借助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文化主張。因此,文藝復興著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為師的一面,而并非單純的古典復興,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